当前位置:深圳市连云港商会宠物毕业季成宠物流浪的高发期,校园流浪动物需关注
毕业季成宠物流浪的高发期,校园流浪动物需关注
2022-05-21

大学生毕业季,记者走访大学生跳蚤市场了解到,一些大学生将饲养的仓鼠、蜥蜴等小动物“转让”给学弟、学妹;同时,也有一些宠物猫、宠物狗被大学生饲养在校园里的公共空间,用简易的快递箱子做动物的家。大学生毕业后,这些宠物被遗留在校园。

一方面,高校禁止学生在校园饲养宠物,但一部分学生仍通过各种途径将宠物带到学校,寄养在公共空间。另一方面,学校保卫部门面临越来越重的处置动物的工作。流浪在校园的动物,潜藏着各种隐患,是直接驱离,还是集中圈养?正在成为校园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
6月中旬,一所大学的学生“小沙咪”在学校贴吧里发布了一条消息,因即将毕业离开天津,寻求好心人收留自己在学校养的一只宠物狗。这位学生说,去年冬季自己在校外逛街时,遇到了这只宠物狗,它在街道上冻得瑟瑟发抖,后腿还受了伤,他实在看不过去,便将其抱回了宿舍。

其实学校有规定,不允许饲养宠物,为此,这位大学生把宠物狗装在一只购物袋内,夹带进入了宿舍,躲过了宿管人员的拦截。小狗被带进寝室,几位同寝的室友都很喜欢,喂它各种食物。几位同学还一起专门到学校附近的宠物食品店给这只宠物狗买吃的。

临近毕业,同学们各奔东西,这只宠物狗的去向如何?有人建议“转让”给学弟学妹,于是他们在微信朋友圈找到低一届的学生,结果询问了一圈儿也没有人同意接收。有人建议寄养在学校附近的宠物店里,但是代养费用无法负担,毕竟大家都毕业了,长期寄养在宠物店里基本就算是“遗弃”了。思来想去,大学生“小沙咪”只能做最后打算,在学校贴吧内寻求好心人收养自己的宠物狗。

提及这只宠物的最终去处,这位大学生说,我把它放生在校园里了,要是放生在校外的街道边,很可能它不久就又没吃的了,还可能被汽车撞到再次受伤。

把私自饲养的宠物放生在校园,这种做法并不鲜见。在南开区的一所高校,五年前毕业的一位校友仍在学校贴吧内“呼唤”当初自己养的一只宠物猫,还交代学弟学妹们,在学校的湖边有一块大石头,当初自己把这只宠物猫放生在那里了。“如果学弟学妹们在湖边遇到这只猫,请喂它几口吃的。”

西青大学城一所高校三年级学生小汪,正在复习考研。每当学习劳累需要休息时,她就带上食物,到学校绿地附近投喂几只流浪狗。这些没有主人的流浪动物,经常在宿舍区和生活区、食堂区附近转悠,一些大学生把手中的零食投喂给它们。它们尝到甜头后,就不再到别处流浪了,专门在大学生聚集的地方寻找食物。

有一些大学生,拿来纸箱给这些流浪动物做窝,里面铺上报纸和废旧衣物,这些流浪动物就驻扎在学校的绿地旁了。小汪说:“总有一些对动物有恻隐之心的同学,拿来箱子,等待这些流浪动物的归来。”

处置流浪动物难在哪儿

针对流浪狗在校园出没的情况,本市高校的保卫部门一方面在日常巡逻的基础上,加强在特殊时段、特殊地点的巡查力度,例如在晚上的下课高峰期,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流浪狗出现的区域巡逻,驱逐流浪狗,避免师生们通行时的恐慌;另一方面,通过监控设施来掌握流浪狗的动态,主动管控流浪狗。

然而,在处理了一段时间后,学校保卫部门发现问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,想彻底驱离这些流浪狗存在难度。从处置权力来看,处置流浪狗的机构主要为公安部门,学校保卫处并不具有处置流浪狗的合法权力。学校保卫部门发现流浪狗之后,只会上报至公安机关,属地公安人员出警到校园指定位置后往往发现流浪狗已不知踪影,这给处置工作带来了困难;同时,公安人员警力有限,派专门警力长期在校园里巡查流浪狗也并不现实。

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在市内的几所大学,都属于相对开放的校园,有些学校有10多个出入口,围墙也不是很高,动物能够自由出入。再加上教学区与生活区紧密交织,流浪狗时常在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来回走动,校园难以有效控制流浪狗进入,使得流浪狗在动态上持续存在。爱狗的师生时常在校园内饲喂流浪狗,这为流浪狗的生长、聚集提供了条件,吸引着一些流浪狗从附近社区进入校园内。

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青春期,对动物有特殊的偏爱,“吸猫撸狗”文化在“90后”大学生间逐渐流行。他们不顾学校禁养宠物的规定,夹带宠物入校,寄养在宿舍或者学校公共空间,毕业后遗弃这些动物。这些被遗弃的动物,也是学校流浪动物的一个来源。

爱心园,一种尝试

从安全角度考虑,各个高校的保卫部门希望驱离这些流浪动物,以免它们滋扰师生。尤其是流浪动物携带各种病毒,一旦它们撕咬师生,会危害校园卫生安全。

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西青大学城一所高校保卫处做了积极的尝试,他们在学校开辟独立场地,建立爱心园,集中圈养学校里的流浪动物。学生可在课后时间来看望这些动物。有些同学、教职工或社会爱心人士也可以领养动物。

据了解,促使该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建立爱心园的原因,是同学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不一。对于流浪动物,有的同学爱,有的同学怕。建立爱心园以后,既解决了流浪动物伤人的问题,也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需求。爱心园对学校教育是一种扩充,相当于一种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,成为同学校园生活中的一种体验。

然而,这种尝试,由于需要开辟专门场地,设置专用围栏,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来喂养这些动物,在全市其他高校可能难以推广。河西区一所高校动物保护协会会员陈思介绍,据她的观察,绝大多数高校校园里的流浪动物尚未得到安全管理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效管理有难度。爱心园这种有益尝试,由于成本较高,各个学校经费状况不一,很难在更多高校普及。

陈思多次在各所高校做流浪动物调查,她发现,针对流浪动物,大学生们容易产生情绪极端化。对动物敏感、曾被动物伤过的大学生,坚决拒绝接受在大学校园里有四处觅食的流浪动物;而喜欢“吸猫撸狗”的动物爱好者们,又很难理解其他大学生对动物的排斥、惧怕心理。

参与了多次动物保护行动,陈思认为,对动物的保护是有限度的。她说:“流浪动物的生存权益,不能高于老师和同学们的人身安全。任何同学的热情,在同胞的安危面前,都应该保持理性和克制。”对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来说,把自己的宠物安置好,不让它流浪在校园,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。

离校之际妥善安排负起责任

50多岁的吴怡,在北辰区青光镇附近建设了一家流浪动物救助站,20年间收容救助了1000多只流浪动物。现在,该救助站里有350多只动物,近年来,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、留学、放假前将饲养的动物送到这里。即使在平时,也有不少大学生前来参观、学习、调查,组织献爱心活动。

针对一些大学生毕业、放假时,将动物遗留在校园内的做法,吴怡认为不妥,“流浪动物会产生安全、卫生隐患。假期期间,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,这些动物很有可能因为觅食产生过激行为”。

爱就意味着付出,意味着责任。一些大学生私自喂养宠物,并把自身的行为视作对动物的爱,对自然的爱。那么,这份爱应该持久,在毕业、放假离校时,应该妥善安排宠物的去处,给它们找到安身之所。

吴怡说,一些大学生对动物收容机构不了解,不知道这里救助是免费的,而且可以短期寄养,没有将曾经饲养的校内动物送到收容机构,导致它们成了校园流浪动物。大学生热爱动物的同时,也要考虑同学、老师的人身安全,维护校园环境卫生整洁。她建议,曾经在大学内饲养过动物,因毕业或者放假离校的学生,离校前不应该随意处置动物,可将动物交给专门的收容救助机构。在这里,宠物能得到妥善安置。